軟件產業成為北京產業發展的一塊“金字招牌”。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新公布的2018年中國軟件業務收入前百家企業(以下簡稱軟件百家企業)名單,本市國網信通、航天信息等34家軟件企業入選,占比超三分之一,入選企業數量也居全國首位。
來自市經濟信息化局數據顯示,本市34家入選企業2017年實現軟件業務收入1567.7億元,占本市軟件業務收入的20%;占全國軟件百家企業收入7712億元的20.3%。其中,國網信通、航天信息、小米移動軟件、中軟國際等4家企業軟件業務收入過100億元;17家企業軟件業務收入突破40億元,占本市入選企業的50%。
“本市入選企業在保持原有領域優勢地位的同時,加大創新力度,積極拓展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業務領域,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實現突破式發展。”市經濟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舉例,華勝天成公司實施服務轉型以及在云計算領域打造自主品牌“天成云”,排名一下子提升41位;易華錄公司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智慧城市和交通、安防領域,排名也提升29位;四維圖新不斷優化主營業務結構,“智能汽車大腦”戰略初見成效,排名上升14位;小米移動深耕移動端解決方案,創新質量不斷提高,排名提升12位。
同樣,另一份名單也折射出北京軟件、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水平。近日舉行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世界互聯網******科技成果發布活動”上,展示了15項代表性******科技成果,其中6項是來自北京軟件企業、科研院所。
來自北京的6項成果分別是破解信息孤島的接口高效互操作技術與燕云DaaS系統、360安全大腦-分布式智能網絡安全防御系統、智能供應鏈技術服務平臺、Apollo自動駕駛開放平臺、CPU硬件安全動態監測管控技術以及小米面向智能家居的人工智能開放平臺。
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幾項成果的“含金量”十足。比如破解信息孤島的接口高效互操作技術與燕云DaaS系統。傳統互操作技術往往采用“白盒”思路,在全面了解信息孤島內部實現細節的基礎上進行手工改造,效率低、成本高、風險難控。北京大學在十余年系統軟件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了信息系統內部基于云-端融合特性的反射回路,提出了顛覆式的互操作技術途徑-“黑盒”思路,發明了云-端融合系統的資源反射機制與高效互操作技術,消除了系統源碼、數據庫表,后臺權限、原開發團隊等“白盒”依賴,信息孤島開放效率平均提升2個數量級。(曹政)